智慧建筑在财务上尚未形成相应的科目成本。
文|秦明、孟涛
封面来源|访者供图
4月底,我和涛哥在深圳福田交流了一次。智慧建筑发展20多年,到如今依旧处于探索阶段,更多是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必备领域。一直以来,由于智慧建筑项目在财务上并没有相应的科目成本,这就导致这部分内容变得可有可无,生意也比较难做。
大家逐渐认识到,智慧建筑需要标准化、体系化,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很多人都在为智慧建筑变成行业共识在努力。无论是从技术角度切入商业建筑市场的华为、阿里等北坡的人,还是代表了产业出身的这类处于南坡的人,都在逐渐交汇,从过去注重设计和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开始转移到对运营侧的投资回报计算。
从长期运营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设计阶段就能融入与运营相关的产品体系,并使相关利益方受益,那么这将是一个有益的变化。其中甲方业主、咨询公司、设计公司构成了一个硬驱动的组合力量。
每一栋好房子都要融入智慧属性
秦明:智慧建筑赛道,当下你最关注什么问题?
孟涛:目前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也尚未形成一个专业。我希望智慧建筑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或者至少成为行业中的一个必备领域。
秦明:智慧建筑发展了20多年,你认为它还不是的一个必备领域,怎么理解?
孟涛:如今,智慧建筑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行业白皮书还是样板项目,大家更多是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而不是说每个建筑都必须具备智慧建筑元素。包括大家非常关注的楼宇智能化提升和软硬件一体化应用,这在财务上并没有相应的科目成本。这就导致这部分内容变得可有可无,或者说永远都是讨论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生意这么难做的原因。
让智慧建筑成为一个确定的领域。在编制建筑专业科目时,不止是精装有精装的成本,营造有营造的成本,智能化也要有智能化的成本。一旦智慧建筑变成一个独立的科目,对于业内从业者来说,就意味着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归属感。无论是从财务预算角度,还是项目执行角度,都会有一种锁定效应,它会变成整个建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认为,未来每一栋建筑都应该融入智慧建筑的概念。这可能和市场中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
秦明:你提的与传统观念的不同,是大家在哪些思考方式上不同频导致的?
孟涛: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就很关键。在前期项目投资中,从整体预算中专门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数字化和智慧建筑是可行的。可行的原因是建筑在后期通过长期运营,投资回报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只是大家还没有开始这么做,还没有从结果出发,逆向思考问题。
智慧建筑赛道是比较新颖的,这个领域也非常活跃,新技术不断涌现。过去,建筑行业一直是以项目管理为主,这种方式和这个时代的新技术接轨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说,有些新技术在预算时已经考虑进去了,但等到几年后交付时,某些技术可能已经过时了,这就要求制定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预见性。尤其当这个科目被确定下来,有明确的成本和预算时,加上这一块迭代的更迅速、更长期、更活跃,变化也更多,智慧建筑设计也会发展得更快。
技术与产业玩家,正形成合力
秦明:走在前面的市场玩家都在探索什么事情?
孟涛:有一些已经形成共识的领域,比如能源管理和碳管理这些方面,已经成为是最基本的需求。腾讯、华为这样的大公司都在这方面有所布局,还有达实智能等在智能化领域比较领先的上市公司也在探索不同的应用场景。
秦明:其实刚才你提到的这些企业,本身是从技术角度切入商业建筑市场。我们姑且把这类人称为北坡的人,还有南坡的人,他们代表了产业出身的企业和人群,南坡北坡的这两类人群如何完成交汇,交汇点在哪里?
孟涛:假如说北坡是那些大技术公司,像华为、阿里他们专注于核心技术,那么南坡是在产业工作的这群人,无论是搞土建的、精装的,还是设计师。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在整个项目编制的过程中,其实更注重的是设计和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而运营这块相对关注较少。不过大家逐渐认识到,智慧建筑需要标准化、体系化,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我们正在为智慧建筑变成行业共识在努力。我相信我们已经走在汇合的路上,这个栏目也可能成为其中一个交汇点,接下来在某些场景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交汇点。
秦明:现在每一栋公共建筑大都会有楼宇数字化系统,不同项目的差异在哪儿?
孟涛:深度不一样,背后的方法论也不一样。深度实施这个事情,它和预算有关,和甲方的要求有关,也和我们合作伙伴的引导有关。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套体系,敢于将这些东西变成相对标准化的方法论,那会加速这个赛道的发展。我们得想办法将客户的需求明确化,将需求层层叠加。按照需求级别逐渐将各个功能板块确定下来,直至最终变成一个确定的科目组。
秦明:走在前面的企业,长期账怎么去算呢?
孟涛:投资回报率有几个考量点。一个是设备的使用效率,因为可以节省能源;一个是改善用户体验,这样租金也能提升,这些ROI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只是不少人觉得这东西可有可无。数字化系统是否重要,取决于我们怎么去用好它。当然,由于所有东西都是数据呈现,用得好不好一目了然。我们最早在某大厂做此类项目,起初没有一个确定的行业规定,很多预算科目都是自己编制的。还看到不少公司,做这个东西是不计成本的。现在地产从疯狂建设阶段过渡到运维阶段,大家一定会从运营中找效益。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将建设思维转变为运营思维。设想某一天,我们能够明确表示,通过早期投资,我们将在运营阶段实现具体的回报目标,减少运营期的损耗,提升运营的效率,我们必定会乐意进行投入。并且,投入越早,整体的投入产出比应该会更高。
秦明:所以后面也会有越来越多不同赛道的公司参与进来。
孟涛:是的,我看到的OPPO、小米、网易等公司也在探索,无论是请咨询公司加上外包软件开发的方式来做,还是自研,目前只是没有过多宣传。大家都在用各种自己的能力在实践。我相信这股力量最终一定会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从国际上看,全球范围内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最终的梦想就是,等我老了,能够去大学教这门课。如果这门课能够开起来,一定能够成为技术人才与市场就业的新方向。
硬驱动力:甲方业主、咨询与设计企业
秦明:要加快合力的形成,这个驱动力在哪里?
孟涛:甲方业主、咨询公司、设计公司构成了一个硬驱动的力量。从长期运营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设计阶段就能融入与运营相关的产品体系,并使相关利益方受益,那么这将是一个有益的变化。设计院一般是中立的角色,过去设计院与咨询公司能在产业中通过数字化分得一杯羹,这将对智能化设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整个市场格局可能就有所改观。
(完)
》
涛哥秦明说,是由资深创业者孟涛与知名建筑产业媒体人秦明,联合打造的内容品牌,致力于聚集对智慧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在不断讨论研究,让智慧建筑能持续受到行业的关注,把智慧建筑变为一个必备领域。
如果您认可我们的内容风格,欢迎添加栏目主理人交流与合作。我们也在构建面向智慧建筑赛道的创业者、投资人、企业高管与部门决策者的高端社群,欢迎添加秦明微信,发送名片,申请进群交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1106504179